请稍候...关闭

天下梟雄

高月

歷史軍事

  這是壹個英雄輩出的時代,李世民、竇建德、王世充、李密、蕭銑、張須陀、李靖、蘇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卷十八 西風殘月冷沙場 第三十七章 秦王求援

天下梟雄 by 高月

2018-7-2 16:15

  西線戰場上,楊元慶的主力駐紮在河南郡的宜陽縣,距離弘農郡的長淵縣不過六十裏路程。
  李世民也率軍退回了長淵縣,他率十萬大軍出征洛陽,現在已損失二萬五千人,而洛陽卻巍然不動,這個結局令他感到十分沮喪。
  大帳內,李世民註視著沙盤久久不語,他已經明顯感到自己被楊元慶牽住了鼻子,戰和不戰都由對方來決定。
  現在局勢讓他感到很被動,如果不解決這個被動的問題,這場戰役唐軍就會兇多吉利。
  這時,長孫無忌緩緩走上前道:“殿下,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爭取朝廷援軍,壹旦援軍到來,就能打破目前的僵局。”
  李世民微微嘆口氣,“我也曾希望父皇派援軍而來,怎奈父皇不肯。”
  “殿下,卑職認為這其中是有誤會,並非聖上不肯派援軍。”
  “誤會?”
  李世民瞥了他壹眼,“什麽誤會?”
  “我記得殿下當初要求援軍,是想和隋軍決戰,勝則唐朝得天下,敗則唐朝滅亡,聖上無法承受這樣的後果,所以才遲遲不肯派援軍,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。”
  “可是這是事實,唐朝三十萬大軍,幾乎已有二十萬投入戰場,再派援軍,兩三萬沒有意義,至少要五萬以上,那豈不就是傾國之軍?”
  說到這,李世民用木桿壹指延安郡,“隋軍在延安軍有壹萬駐軍,在河東郡也有壹萬駐軍,如果我們援軍過多,導致關中空虛,這兩支軍隊同時殺入關中,就會給關中造成極大壓力,我擔心那時恐怕是三線皆敗。”
  李世民嘆息壹聲,“其實現在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撤軍,退回關中以保存實力,暫時把中原讓給隋軍。”
  “可是聖上肯嗎?”
  “問題就在這裏。”
  李世民心情憂慮地說道:“我就是擔心父皇居廟堂之高,他看不到現在嚴峻的局勢,他不明白現在唐軍所處的被動,其實我並不擔心我這邊,大不了我堅守壁壘,不會隋軍作戰,我有足夠的糧食打持久戰,我擔心的是孝恭那邊,他軍隊以蜀軍為主,久不歷戰,能否敵得過騎射精銳的北方軍,如果他敗了,李靖軍隊回師弘農,我這邊也支持不住。”
  “似乎楊元慶也意識到了這壹點。”長孫無忌道。
  李世民搖搖頭,“不是他意識到這壹點,而是他就是這樣刻意安排,妳看他現在駐兵宜陽縣,遙遙和我對峙,並沒有和我壹戰的意思,由此可見他也是在等東線的勝利,他和我壹樣清楚,我們的弱點在哪裏?”
  說到這裏,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,“我還是要勸父皇出兵,就算兩三萬人,只要從潼關方向給隋軍施壓,也許能改變目前我們的被動局面。”
  ……
  正如李世民的判斷,楊元慶確實在等待東線李靖的消息,壹場大的戰役,並不是兩軍壹擁而上,壹場廝殺後,誰勝誰負就結束了。
  這場大戰牽壹發而動全局,事關整個中原的得失,甚至關系到整個國力的削弱,所以楊元慶壹樣面臨巨大壓力,他同樣不想輕舉妄動。
  大帳內,楊元慶對從太原趕來的特使魏征道:“妳回去轉告紫微閣的相國們,這場戰役不會那麽快結束,快則壹個月,慢則兩個月,希望朝廷能全力支持這場,壹旦我們獲勝,我們就能拿下大半個中原。”
  魏征欠身笑道:“大家也不是催促加快戰局,只是殿下久在中原,對朝政多少有點影響,很多事情因為缺少殿下的批準而無法實施,而且有些大事更是需要殿下參與商議。”
  楊元慶點點頭,“這個問題我也明白,我會在壹定程度上放權,給紫微閣更多決策權,壹些需要商議的大事,也請他們等壹等,等我回去後處理,另外,我聽說突厥使者來了,有這回事嗎?”
  “回稟殿下,確實有突厥使者到來,說是他們處羅可汗病重,不過我們聽到的消息,卻和突厥使者所說不同。”
  楊元慶眉頭微皺,“妳們從哪裏得到消息?”
  魏征道:“我們是從南遷伏乞泊的突厥部落那裏得到消息,說是因為處羅可汗大舉進攻北方突厥,在壹次交戰中被流矢射中額頭,現在傷勢很重,很有可能不保,突厥將面臨壹次重大事件,聽使者的意思,突厥準備考慮換可汗了。”
  楊元慶背著手半晌不語,歷史上,處羅可汗病逝後,便是頡利可汗登位,這是壹個極有野心,也很有才能的可汗,將突厥帶入全盛。
  突厥在他的統治下,開始入侵中原,現在烏圖部幾乎已分崩離析,突厥內部沒有了牽制,最多兩三年後,中原之北又將出現壹個強大的突厥勢力。
  歷史雖然因為烏圖部的崛起拐了壹個小彎,但它並沒有改變大方向,在草原那種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之下,總是不斷有新的遊牧民族崛起。
  從眼下草原局勢來看,突厥的再壹次崛起已是必然,突厥的崛起,首先對隋朝就是壹個巨大的威脅。
  想到這,楊元慶緩緩對魏征道:“妳回去告訴紫微閣,我們要盡快扶植烏圖余部壯大,同時要禁止民間貿易,絕不允許任何壹點戰略物資流入突厥。”
  ……
  魏征離去了,楊元慶站在沙盤前沈思不語,盡管魏征沒有明說,但他的到來就說明紫微閣內部開始對這次中原之戰有了分歧。
  也說明隋朝內部開始出現了厭戰的情緒,而且這種反對之聲應該相當激烈,才會導致魏征南下。
  這時,謝思禮在他身旁道:“殿下應該理解朝廷的難處,現在河北那邊滿目瘡痍,百廢待興,朝廷安撫災民,恢復生產,已經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現在殿下又要把中原這個爛攤子收回去,更增加了朝廷的負擔,很多大臣有抵觸情緒也是可以理解。”
  楊元慶微微壹嘆,“我能理解他們的不滿情緒,但有些事情不能因為困難就放棄,要想奪天下,中原就是壹個繞不去的坎。”
  說到這,他忍不住冷笑壹聲,“我明白有些大臣的想法,他們是希望讓唐朝占領中原,讓唐朝去費錢費力,恢復中原的生機,我們再來接手,可世間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,壹旦唐朝占領中原,再想從唐朝手中奪取,幾乎是不現實了,那時唐朝就更加強大,我們就根本不能和其爭鋒了。”
  “那殿下能否加快進攻,盡早結束中原之戰,以平息朝廷的壹些非議?”
  楊元慶搖了搖頭,“不謀大局者不足以謀壹域,我之所以遲遲不進攻,是因為我需要時間做壹些事情。”
  “殿下指的是……”謝思禮若有所悟道。
  楊元慶負手淡淡壹笑,“長安已經有好戲開幕了。”
  ……
  長安城,和隋朝壹樣,唐王朝內部對這次中原大戰也開始有了爭議,西線唐軍奪取洛陽城失敗,被迫撤到弘農郡,而東線唐軍在尉氏被擊敗的消息也傳到了長安。
  戰局的不利使朝廷中的不滿之聲愈加高調,尤其以太子李建成為首,強烈批評秦王在戰局中的不利表現。
  武德殿禦書房內,宇文士及又壹次奉秦王之命前來勸說李淵,這兩天李淵的情緒著實比較低沈,前線的不利給他帶來了巨大壓力,他也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壹個戰略性的錯誤。
  他錯判了形勢,對王世充的實力估計不足,而致使攻打洛陽的唐軍兵力偏少,在攻打洛陽之上花費了太多時間,導致最後唐軍被迫撤離洛陽。
  另壹方面,他也過於樂觀,認為中原勢在必得,命李孝恭出兵搶占中原,就在這個重大決策上他犯下了錯誤,如果當時是命令李孝恭支援洛陽,和秦王軍隊合二為壹,那麽洛陽早就拿下,也不會有今天的被動局面。
  “陛下,秦王的意思是撤軍回關中,以保持實力,下壹次我們可以再次攻打洛陽,吸取這壹次的教訓,壹定會成功。”
  李淵嘆了口氣,“朕也明白他的難處,只是我們壹旦撤軍,隋軍就會占領中原,再想圖之,就難上加難了。”
  他背著手走了幾步,又道:“事實上,我們在西線和隋軍還壹戰未打,而且兵力還略占優勢,就這麽因恐懼而撤退,這無論對朝廷,還是對國人都有點無法交代,朕還是希望秦王能再努力壹下,能夠擊敗楊元慶,保住弘農以南各郡。”
  李淵的話語說得很委婉,宇文士及聽懂了,其實聖上就是不同意秦王撤軍,希望秦王能夠擊敗楊元慶,宇文士及心中暗暗嘆息壹聲,聖上的態度在秦王的意料之中。
  既然聖上不肯撤軍,宇文士及只能退而求其次,“陛下,如果退軍實在有困難,那能不能適當增兵,秦王希望能夠出兵兩萬或者三萬,從潼關出兵,從西面對楊元慶軍隊施加壓力,這樣我們取勝的把握就更多了壹分。”
  “這個……”
  關中的兵力並不多,還要再增兵,李淵就有些為難了,半晌道:“增兵之事讓朕再考慮壹下吧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