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 長風破浪會有時 第三章 勸降建德
天下梟雄 by 高月
2018-7-2 16:15
齊郡歷城縣,這裏是竇建德的新都城所在,中午時分,竇建德和往常壹樣騎馬在街頭視察,他身後跟隨著百余名親兵。
已經到了最熱鬧的中午,但大街上的行人還是稀稀疏疏,難得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出現,整個歷城縣的人口已剩下不到三萬人,絕大部分都是軍戶。
竇建德早已習慣了這種人口蕭條的場景,也沒有什麽感慨了,他知道絕大部分青州人都跑去了河北,有的從軍,有的興修水利,換取糧食養家糊口。
雖然竇建德有時也恨,但他心裏明白,自己養不活這麽多人,放他們去河北求生,也未必是壞事,只是看著大街上的蕭條,他的雄心壯誌也壹天天消退了。
事實上連竇建德自己也對稱帝沒有了興趣,他在孔德紹的勸說下,改稱夏王,任命孔德紹為夏王府長史,所有的政務都丟給他去處理,他只管練兵,盡管他手上只有兩萬士兵,他也要把這兩萬士兵訓練成最精銳之軍。
“今天的糧食發放了嗎?”竇建德回頭問陪同他巡視的司馬齊善行。
由於糧食緊張,竇建德早在去年秋天便實行了糧食配給制,每三天發放壹次糧食,每人可得壹合米和壹條魚幹,老人和孩童減半,又殺了十幾名貪汙糧食的胥吏,雖然只能勉強維持半飽,但竇建德的治下始終沒有出現餓殍遍野的災難。
齊善行是竇建德手下第二號文臣,僅次於孔德紹,雖然能力不強,學識不著,但竇建德看中了他的正直清廉,便將糧食配給全權交給他處理,齊善行倒也盡心盡力,沒有出現什麽大問題。
他連忙躬身道:“回稟王爺,今天糧食都已發放,壹切順利。”
竇建德點點頭,又問:“我聽有人抱怨,說配給的魚幹普遍很小,這是怎麽回事?”
齊善行苦笑壹聲,“殿下,現在海面風浪頗大,我們的船隊都是小船,經受不起,所以壹直在港中避風浪,庫房的魚只剩下小魚了,這件事在前兩天向王爺匯報過。”
竇建德這才想起,好像是有這麽回事,他忘記了,只得歉然地笑了笑,又問道:“那現在風浪情況怎麽樣?”
“卑職已經派人去打聽了,不過現在才是壹月份,有風浪也不會長久,估計船隊已出海了。”
竇建德點點頭,這時,遠處壹名士兵疾速奔來,“王爺!”士兵大聲呼喊。
竇建德勒住了戰馬,他認出士兵是王府今天的當值,難道是王府出事了嗎?
片刻,士兵奔跑而至,氣喘籲籲道:“稟報王爺……隋朝使者來了,在王府等候。”
這個消息令竇建德楞了壹下,隋朝使者怎麽來了,他略壹沈吟,立刻吩咐道:“回府!”
眾人紛紛調轉馬頭,護衛著竇建德向王府奔去。
竇建德的夏王府是利用原來徐圓朗尚未修完的魯王府改建而成,占地不到二十畝,在天下所有的割據勢力中,他的府邸是最小的壹座,連劉黑闥的齊王府都比他大壹倍,這固然是齊郡飽受戰亂,人民困苦,無力大規模修建宮室,另壹方面也是竇建德生性儉樸,不喜奢華的緣故。
此時在夏王府客堂內,楊元慶的使者溫彥博正不慌不忙地喝著茶,孔德紹坐在壹旁陪同。
溫彥博是涿郡太守,因在均田制的推行上極為出色,成功調和了士族和庶民的土地矛盾,被樹立為均田制典範。
溫彥博也由此高升,即將入朝出任戶部尚書,將直接主管天下均田制的推行,這次是受楊元慶的派遣出使青州。
之所以派溫彥博出使青州,是因為溫彥博壹直被竇建德所敬重,竇建德在河北時曾幾次邀請溫彥博去他那裏出任相國,都被溫彥博婉拒。
這時,外面傳來壹陣腳步聲,竇建德大步走了進來,壹進大堂,大堂裏便回蕩著他爽朗的笑聲,“原來是溫太守,多時不見,別來無恙乎?”
溫彥博也站起身躬身施禮道:“來得唐突,未事先通報,請王爺見諒!”
“哪裏的話,溫太守肯來,就是給我竇建德的面子,哪裏還需要什麽事先通報,請坐下吧!”
竇建德和溫彥博分賓主落座,孔德紹也陪坐壹旁,竇建德又命人重新上茶,三人寒暄幾句,竇建德這才嘆口氣,“去年夏秋連旱,使得青州六郡民不聊生,大都逃去了河北,我想問壹問,逃到河北的青州民眾大約有多少人?能否告之建德。”
溫彥博想了想道:“不久前,我和楚王殿下也說到此事,楚王提了壹下,陸陸續續逃去河北的青州民眾大約有五十余萬左右,逃去梁郡和東郡的民眾大約有十余萬。”
“那就七十萬了!”
竇建德長嘆壹聲,“青州六郡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八十萬出頭,超過八成的人都逃走了,難怪青州千裏荒野,狐死尚且首丘,人皆念故土,青州民眾竟棄故土北逃,我竇建德有罪啊!”
溫彥博勸道:“王爺應該知道民心思定已是大勢所趨,今河北平定,各郡各縣皆在推行均田制,實行耕者有其田,青州民眾雖然無法在河北分田,但他們也有官田可種,租賦全免,官府還提供牛馬幫助耕田,我南下時已是驚蟄時節,河北大地處處都在春耕土地,壹片生機盎然,相反,過了黃河後卻是壹片死寂,土地荒蕪,村莊破敗,和河北形成鮮明的對比,王爺還不明白天下已是大勢所趨嗎?”
竇建德低頭不語,雖然溫彥博說的話讓他很不舒服,但他卻怒不起來,他心裏很明白,就憑他現在的力量還想殺回河北,幾乎就是白日做夢,他想阻攔隋軍收復青州,也能是螳臂擋車,他其實已經熬不過今年了,只是……
竇建德最終嘆了口氣,“我竇建德不過是農民出身,被逼造反,也算是建立了功業,可稱壹方梟雄,我已年近五十,早已過了不惑之年,我若投降楊元慶,楊元慶可能容我?或許他現在不會殺我,但日後呢?他坐穩江山,統壹天下之時,還能留下我竇建德這個後患?”
竇建德說的是心裏話,他也天下梟雄,他明白梟雄之心,楊元慶絕不會留下他這個後患,縱然是現在不死,將來也不會留下他,這是他最大的擔憂。
溫彥博微微笑道:“天下民心思定,就算王爺將來想造反,妳認為會有多少人願意追隨?拋棄自己得到的土地,拋棄自己辛苦建立的家園,拋棄妻兒父母,有幾個人做得到?正如王爺自己所言,已年近五十,膝下又無子嗣,王爺還能有幾年可活,如此,又為什麽要造反?楚王殿下心裏有數,王爺其實反不起來。”
竇建德搖搖頭,“就是楚王殿下心口不壹。”
溫彥博冷笑了壹聲,“說句不好聽的話,王爺也未免太高看自己了,楚王若想殺王爺,鏟除青州余亂,只要派壹支萬人騎兵橫掃而來,請問以王爺的兩萬軍隊,能抵擋住三天嗎?殿下若想殺王爺,還不容易嗎?何必還要留個後患。”
溫彥博的話使竇建德也有些疑惑了,他心裏有數,他的軍中只有幾百匹戰馬,若真是壹萬隋軍騎兵橫掃而至,他的軍隊將壹戰而潰。
是的,楊元慶是很容易就能滅掉他,那為什麽還要自己投降?竇建德有些百思不得其解。
溫彥博嘆息壹聲,解釋道:“這是因為楚王殿下已經心懷天下了,從大業六年王薄開始造反,至今已經七八年,江山雕敝,民生困苦,殿下實在不想再興殺戮,所以他寧可寬容王爺,而且殿下親口給我說過,當年王爺在河北征糧,並沒有動義倉之糧,善待民眾,就憑這壹點,便可以饒王爺壹命,王爺若降,可回鄉養老,只要深居簡出,不交結舊部,自然可以安享晚年,這是殿下的原話。”
竇建德被說動了,他也很清楚,天下大勢已定,就算自己想造反,也不會有人響應了,更何況他已年近五十,膝下無子,已沒有了造反的精力,他肯定是不會再造反了,只想平平靜靜地在故鄉度過晚年。
關鍵是楊元慶是否會猜忌自己,有沒有容人之量,聽溫彥博的語氣,似乎會有人監視自己,這也很正常,‘深居簡出,不交結舊部’,這就是楊元慶的條件了。
竇建德背著手走到大堂前,望著院子裏已經發出綠芽的柳枝,這壹刻他真的渴望著回到自己的家鄉,坐在自己老屋後的小河旁釣魚,享受春天的生機盎然。
“好吧!讓我再考慮幾天。”竇建德終於下定了決心。
溫彥博立刻起身笑道:“那我就再等王爺考慮三天,三天後,如果王爺願降,我們再具體商議投降事宜。”
竇建德緩緩點頭,“那我們就壹言為定,三天後,降或是不降,我給妳壹個正式答復。”
溫彥博走了,竇建德站在堂前久久沈思不語,這時,壹直沒有說話的孔德紹慢慢上前道:“王爺現在應該明白了吧!我為何勸王爺不稱帝?”
竇建德壹驚,他這才明白過來,如果他稱帝了,就沒有回轉的余地了。
“孔先生也是勸我投降嗎?”
孔德紹點點頭,“天下大勢已去,王爺若不抓住這次機會,必將悔之晚矣。”
竇建德也低低嘆息壹聲,“是啊!我竇建德不慕榮華,不近女色,只想在亂世中給河北民眾壹口飯吃,現在人心思定,河北已欣欣向榮,我又何必去破壞這份來之不易的安定,就算壹死,也可以瞑目了。”
……
三天後,竇建德找到了溫彥博,正式表示自己願投降隋朝,溫彥博這才取出楊元慶的親筆信,信中楊元慶封竇建德為漳南縣公,賞銀五千兩,賜田十頃,準他回鄉養老。
十天後,羅士信率壹萬騎兵進入齊郡,接管了竇建德的兩萬軍隊,縱橫河北的壹代梟雄竇建德就此銷聲匿跡。
二十年後,年近七旬的竇建德在遊玩蜀中青城山時感恙,壹病不起,最終病逝於成都,而那時,已經沒有人記得這位曾經叱咤河北的壹代梟雄了。